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部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3月25日下午,图书馆联合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脉守护·科技赋能”主题研学活动,组织馆员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流学习,以专业力量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本次活动由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党支部牵头,文化遗产研究院曹静副教授带队,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8名业务骨干参与,旨在提升馆员综合业务能力。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晁小练引导下,馆员们系统参观了五大科研平台:古代壁画、文物彩绘保护研究;影像档案修复保护;土遗址与砖石文物保护;纸质文献与古旧字画保护研究;以及保存环境与特藏装具研究。

“文献保护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文明基因的接续工程。”晁小练副主任在介绍时特别指出,研究中心构建的“科技+人文”保护体系,与图书馆“藏用并重”的服务理念高度契合。

馆员们现场观摩了古籍修复过程,不仅了解了纸质文献脱酸加固等实用技术,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最小干预、可逆性、预防性”三大原则的实践智慧,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繁琐与复杂,认识到图书馆员作为“文明守门人”的责任。

此次跨单位研学是图书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赋能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不仅深化了图书馆员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认知维度,更点燃了科技赋能文保的创新实践热情。在数字化转型与政策利好的双轮驱动下,文化遗产保护已升华为承载民族记忆、赓续文明根脉的战略工程。
通过实地研学,馆员队伍既锻造了“工匠精神”与“科学思维”兼备的专业素养,更搭建起跨领域协作的桥梁枢纽。面向未来,图书馆将持续以“藏用并重”理念为指引,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同谱写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让历史智慧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时代活力,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力量。